第八人民医院隔离病房

导语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艰难时刻,医院隔离病房成为了守护生命的重要防线。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作为广州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主战场,其隔离病房更是承载着无数希望与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第八人民医院隔离病房的设计与管理,揭秘医护人员如何在高风险环境下守护患者安全,以及医院如何不断优化防控措施,确保医患双方的健康与安全。
第八人民医院隔离病房概况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作为以传染病救治为特色的综合医院,在疫情期间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医院隔离病房是抗击疫情的核心区域,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广州累计报告的确诊病例中有大量患者在该院接受治疗。隔离病房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控标准设计,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确保病毒不会外泄。
隔离病房的建筑设计
第八人民医院的隔离病房采用了先进的负压病房设计,这种设计能有效隔离病毒,防止人员感染。负压病房通过特殊的通风系统,使病房内空气压力低于外界,确保空气从清洁区流向污染区,防止病毒扩散。此外,病房内还配备了电子床头卡、智能化呼叫系统等现代化设施,方便医护人员随时监控患者情况,提高救治效率。
隔离病房的严格管理
在隔离病房的管理上,第八人民医院实行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所有进入病房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保洁、安保等,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熟悉防控流程,能够正确穿戴防护装备。同时,医院还加强了对病房的消毒和清洁工作,确保环境安全。此外,医院还实行了严格的探视制度,避免外界人员将病毒带入病房。
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
在隔离病房中,医护人员是最可爱的人。他们身穿厚重的防护服,长时间在密闭环境中工作,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然而,他们始终坚守岗位,用专业的技能和无私的爱心救治患者。许多患者都表示,医护人员的鼓励和安抚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隔离病房的优化与改进
随着疫情的发展,第八人民医院不断优化和改进隔离病房的防控措施。医院加强了与国内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引入先进的防控技术和设备。同时,医院还注重提升医护人员的防护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保障。此外,医院还加强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确保他们在治疗期间能够得到全面的照顾和支持。
隔离病房的成功案例
在第八人民医院隔离病房中,有许多成功案例值得分享。例如,一些确诊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下成功康复出院;一些重症患者在经过高难度的手术后转危为安;还有一些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下逐渐走出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彰显了第八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技术实力,也体现了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
全文总结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隔离病房是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阵地。通过先进的建筑设计、严格的管理制度、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以及不断的优化与改进,医院成功守护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相信第八人民医院将继续发挥其在传染病救治方面的优势,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更大的力量。
邓练贤、叶欣、王晶、丁秀兰、李晓红感人故事简介 (一)
贡献者回答丁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医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0多位专家先后多次为她会诊,一位康复出院的女大学生主动为她献出血清。
然而,人们期待的奇迹没有发生。5月13日凌晨,噩耗从北京地坛医院传来:在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近一个月后,因多脏器衰竭,她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工作岗位,终年49岁。
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丁秀兰。
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丁秀兰病危时,病魔已经将她折磨得精疲力竭。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采访北大人民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王吉善时,他开口就说:“说实话,我不想提丁秀兰的名字,提起来我就掉眼泪……”
听说丁秀兰去世了,刚刚从一线撤下来的医生、护士们牺牲宝贵的轮休时间,自发聚在北大人民医院门口悼念丁秀兰。望着丁秀兰办公室的窗口,他们个个哭成泪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这些天来,从早到晚,总有人来到北大人民医院的门口。人们或无语伫立,默默哀悼,或将一束束白的菊花、红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有的还附上一段留言寄托哀思。一位丁秀兰救治过的患者在留言中说:“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兰指导下在医院实习过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在留言中深情写道:“雨丝中,曾朝夕相处的您含笑走来,还是那份慈爱的目光;花丛里,又飘来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样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泪水,只能用泪水向您挥别!泪水,多想用泪水把您挽留!”
为纪念丁秀兰,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团中央信息办、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北大人民医院和中青网共同承办的网上“丁秀兰纪念馆”于5月14日开通。短短3天时间,超过5000人次登录纪念馆留言。
在众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芜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别引人注目。舒老说:“我于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医院看急诊,留住医院,4月11日病愈出院回家。看急诊时,曾接触过丁秀兰大夫。现在对于她的殉职,怀着特别的敬意。这里,借用老友黄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这首题为《白衣颂》的诗中写道:
壮哉医药师,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线,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时,无休亦无寐;
问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气,问女何所忆?病床与轮椅;
非典渐得控,医护皆勇义,事迹太感人,观之频掩涕。
“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里,丁秀兰非常热爱生活。每逢节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约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医院院子里鲜花盛开,她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去细品生命的芬芳,那细致的动作充满欣喜和怜爱。住院期间,当病情一度好转,她便打电话让丈夫送件毛衣过来:“记住,拿件颜色鲜艳一点的。”弥留之际,她下意识地伸出已经浮肿的手,使出全部力气抓住身旁的医护人员,那样子流露出对生的强烈渴望、对生活的深深眷恋。
女人味儿、人情味儿十足的丁秀兰,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向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呢?她有没有怕过?
丁秀兰的爱人说:“离家去医院时,她像每次加班一样,平静地告诉我:‘医院有病人,我得赶过去。’”
陪伴丁秀兰走完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徐国英说:“她有过担心,但她绝不害怕,更不会退缩。对她来说,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选择做医务工作者,就是选择了奉献。”这是丁秀兰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她33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平时工作中,她一丝不苟,尽职尽责。面对病人,丁秀兰总是那样和蔼可亲。无论多忙,她都要坚持亲自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体、安排就诊。遇到经济有困难的病人,她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有时甚至掏出自己的钱。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诊科无疑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而作为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的丁秀兰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触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险,但她还是像平时一样,毫不犹豫地来到病人面前,奔波于患者的床前,为他们问诊、查体,匆忙的脚步声似乎告诉人们,她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她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用她已过中年的身躯抵御着疲倦。
终于有一天,当丁秀兰开完院里的一个防治非典的会议回来时,对护士长说了句:“我感觉有些冷”,接着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纪,加上长时间的劳累,使她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的高热和浑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寝食难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兰仍然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看到诊疗专家前来查房,她强忍病痛和他们探讨病历,并详细地将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发展情况记录下来。她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出院以后我还要好好研究。”
丁秀兰的爱人说:“我敢断定,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采访,一提起丁秀兰,所有人的眼圈都红红的。科主任朱继红说,在急诊科,丁秀兰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大姐。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为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赶到医院;夜幕降临,她的身影仍留在医院。许多个节假日,她主动要求连续值三班。大家劝她休息,她只说一句:“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每当遇到难处,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向丁秀兰倾诉,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总是牺牲休息时间,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沟通。急诊科的进修医生多,一些医生的家在外地,丁秀兰更是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医生请到了自己的家中,为他们包饺子,做年夜饭,使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除夕。
作为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关心科里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她常对科里的年轻党员说:“你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做好工作。”为普及急救常识,丁秀兰组织支部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到海淀区为社区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搞培训。她常说:“我只是尽我的能力做好我应该做的事。”身教重于言教,在她的带领下诊科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兰心里想着的还是别人。看到年轻病友心情烦躁,她举着输液瓶挨到他们的床前,用长者特有的关怀安慰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有一次,她打电话让爱人给她包些饺子送过来,当饺子送来后,她却不吃,而是让护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饺子分成几份,送给同病区的几个病重的年轻人吃。她总是批评护士们进她房间巡视的次数太多,每次护士进来时,她总是不停地撵她们:“快出去吧,别传染你们!”为了减轻护士的辛苦,她竟夜间不睡觉,自己盯着输液,任凭护士们怎么劝她,她总是固执地说:“你们不能太劳累,不然抵抗力会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无所谓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兰被转到地坛医院,她对送行的同事们一再说:“离我远点,不要传染你们。”在地坛医院的日日夜夜,丁秀兰心里想的还是患病的战友和坚守在一线的同事。在说话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让医护人员转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机时,要多抹石蜡油……”
丁秀兰虽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迹却在广为传扬。在网上纪念馆,一位网友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丁秀兰:
群芳谱中一秀兰,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无憾意,
清香长留天地间。
抗非典战士有哪些? (二)
贡献者回答1,叶欣
叶欣(1956年7月9日-2003年3月25日),女,汉族,出生在广东湛江市徐闻县,毕业于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中共党员。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抗击非典英雄模范。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李晓红
李晓红(1974年7月-2003年4月16日),女,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入伍以来,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
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年仅28岁。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3,邓练贤
邓练贤(1949年12月9日-2003年4月21日),汉族,台山市人,中共党员,生前任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2003年4月21日,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光荣殉职。在广东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身后被广东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4,梁世奎
梁世奎(1946年6月9日-2003年4月24日),男,中共党员,出生于太原市,生前系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山西省人民政府追授为“革命烈士”。2003年4月24日8时,因疾患过重不治身亡。是山西省首位为救治非典患者而殉职的医务工作者。
5,丁秀兰
丁秀兰(1954年-2003年5月13日),女,1970年参加工作,197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生前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党支部书记。2003年5月13日清晨4点15分,丁秀兰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被宣布临床死亡,不幸以身殉职,永远离开了她热爱的岗位。
2022年医院复工复产工作方案 (三)
贡献者回答为了全面加强我院的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和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根据各级防控预案要求,特制定我院的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建立完善防控运行机制,快速发现、报告和隔离疑似病例,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实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报告”,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能力,确保疑似病例得到及时处置与转诊,避免医务人员感染。
提前排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
规范病例的发现、报告、样本采集和运送、医务人员防护等工作。确保在感染疫情时,能够迅速、高效地处理,控制疫情蔓延。 二、工作原则
高度重视,联防联控,预防为主,充分准备,依法管理,协调指挥,加强培训,快速反应,尽早上报,规范诊疗,集中收治。 三、组织管理
成立由院长领导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小组、应急小组、消毒隔离组和后勤保障组,确保全院疫情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四、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我院在应对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的所有工作。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和评估结果,我们将及时更新方案。 五、应急准备
充分储备物资。各科室需遵循国家、省、市卫生健康委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对医疗急救设备、器械、药品、防护用品等进行调查摸底,确保物资充足。
严格执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保持手机畅通,确保应急工作通畅。
制定各领域的具体防控应对措施和疑似病例应急流程。 六、防控措施
实施分层分级处理,快速响应,规范诊疗流程。
实行病房封闭管理,严格控制人员进出,限制探视。
加强病例发现与报告工作,提高诊断报告意识。
询问患者是否有14天内的旅行史或可疑的暴露史,以及是否接触过类似病例。
隔离疑似病例,并进行详细排查。
对病情不紧急、不严重的患者实行入院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设立新入院发热患者的集中收治病区。
疑似及确诊病例需按政府规定程序转入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设置临时预检分诊和体温监测点,对所有进入院区的人员进行筛查。
监测并筛查所有人员健康状况。
禁止医院安保人员接触来自疫区的人员。
限制患者外出,减少聚集性活动。
减少员工集中用餐,实施个人自带饭盒制度。
疑似病例立即就地隔离,并按程序上报。
定期通风、消毒,强化个人防护措施。 七、预检分诊点设置
设立独立预检分诊点,严格筛查发热患者及陪同人员。
指导并教会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询问流行病学史。
及时报告异常情况给医务部和院感科。
预检分诊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
确保预检分诊24小时值班。 八、发热门诊设置
设立独立区域,区分医务人员和患者通道。
设立隔离留观室,单间隔离。
详细记录接诊情况和终末消毒情况。
确保通风良好,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避免人流、物流交叉,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严格执行发热患者登记报告制度。
患者转运需使用专用途径。
做好医疗器械、污染物品、物体表面等消毒工作。 九、应急措施
建立明确的医疗救治制度和流程。
设立隔离病房,对发热患者进行管理。
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提升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
定期通风、消毒,确保医疗场所卫生安全。 十、应急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新冠肺炎诊疗、疫情报告、消毒隔离、院内感染控制、个人防护、就诊流程等相关知识的分级全员培训。
酒店集中隔离解除流程 (四)
贡献者回答法律分析:
一、坚持健康防护常态化
1.坚持日常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要佩戴口罩。
2.持续做好宣传引导。群众自觉遵守“不松懈、不扎堆、不串门、不聚餐、不隐瞒、不大意、不侥幸、不信谣、不硬闯、不疏忽”的防控“十倡议”。
二、坚持测温验码常态化
3.强化人员密集场所进出管理。商场超市、酒店旅馆、农贸市场、景区景点等公共场所,火车站、客运站、学校、餐饮店、电影院等重点场所,严格执行进出人员测温验码。
4.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出入管理。各单位要在入口设置体温检测点,做好干部职工健康监测。
5.严格“三道防线”查控。
三、坚持外来人员排查常态化
6.持续抓好入境来冀人员排查。进一步完善境外直接来冀人员管控和省外入境来冀人员数据共享、信息通报和核查机制,严格入境人员闭环管理,确保口岸检疫、目的地送达、社区防控无缝衔接。
7.加强中高风险地区来冀人员排查。公安、通信、卫生健康部门要根据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名单,主动排查中高风险地区来冀返冀人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通过城乡社区排查、视频监控等手段,精准、快速摸排重点人员,确保排查到位、管控到位。
8.认真做好重点人员协查。针对重点人员,要利用网格化管理手段,全面精准摸排,第一时间摸清行动轨迹、第一时间发现重点人员、第一时间管控风险。
四、坚持发热人员筛查常态化
9.规范发热门诊设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设置预检分诊点,落实预检分诊制度。二级及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规范设置发热门诊。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发热筛查门诊。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及没有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发现发热人员要就地就近登记报告,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或发热门诊。
10.优化患者就诊流程。发热门诊要做好24小时值班值守。对进入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要测量体温、查看健康码、询问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对发热、干咳、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症状患者要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查,实行闭环管理,由专人按照指定路线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
五、坚持重点人群检测常态化
11.做好定期核酸检测。定期组织所属重点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对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以及出现发热、干咳、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症状人员,连续2次检测(间隔24小时)进行甄别筛查。
12.严把检测质量关口。加大采样检测人员培训、监督管理力度,强化核酸检测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及时和可追溯,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人员防护到位。
六、坚持监测预警常态化
13.充分发挥监测哨点作用。要在扎实做好社区和学校、交通场站等人员密集场所监测报告的同时,持续加强药品销售和使用监测、病原学监测、农贸市场环境监测、冷链食品监测,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门诊部“哨点”作用,确保及时发现疫情。
14.持续开展医防协同监测。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增强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15.加强监测数据分析研判。成立工作组,定期分析监测数据,综合研判疫情趋势,提出风险评估结果和预警响应建议。
七、坚持精准处置常态化
16.规范信息报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后,要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不得瞒报、漏报、迟报。按照先内后外、先下后上的原则,及时、准确做好疫情信息发布工作。
17.抓好流调追踪。发现疫情后,疾控、公安、通信、交通等要加强部门协作,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综合运用面对面调查、大数据追踪、公安刑侦等手段,彻底摸清详细活动轨迹,全面查找密接、次密接人员,24小时内完成。对流向外省市的密接、次密接人员,要及时推送至所在地进行协查,专人盯办反馈结果。
18.加强隔离管控。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地密接、次密接人员依法依规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加强隔离场所规范管理,做好隔离人员健康监测、核酸检测、消毒消杀、生活保障、人文关怀等工作,规范有序做好解除隔离工作,严防隔离场所交叉感染。
19.做好医疗救治。定点救治医院要按照“四集中”原则和“四个一”救治措施,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对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例实施分区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措施。强化治愈患者康复和跟踪随访工作。
八、坚持消毒消杀常态化
20.强化医疗机构和集中隔离场所消毒。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和集中隔离点要定期组织开展环境消毒,突出抓好预检分诊场所、门诊急诊、感染科病房等重点区域消毒消杀工作,做到全覆盖、无死角。
21.强化公共场所日常消杀。商场超市、宾馆饭店、交通场站、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要严格落实消杀措施,重点加大对公共卫生间、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部位的清洁消毒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场所在出入口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感应消毒设施,方便群众做好手卫生。做好建筑物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和消毒处理。
22.强化重点部位消杀。各地要加强对机场周边、城乡结合部、公厕等重点区域日常消杀,加大对垃圾清运站、污水处理厂、养殖场、屠宰场、快递物流站点等重点部位日常消杀和环境监测,最大限度阻断由物及人、由人及物的传播。
23.强化消毒消杀质量控制。各地各单位要强化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确保消杀工作科学规范、有力有效。
九、坚持环境整治常态化
24.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完善村庄、小区、街道、单位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制度。
十、坚持防控准备常态化
25.做好核酸检测准备
26.做好流调溯源准备
27.做好隔离管控准备
28.做好医疗救治准备
29.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30.做好应急培训演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二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二)停工、停业、停课;(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第四十五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根据传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国务院有权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集人员或者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好人好事例子简短事迹 (五)
贡献者回答1、事例一
好人好事例子简短事迹9月30日23点左右,石女士下火车后,在天津站地下出租车候车区搭乘出租车,到家后才发现将一个装有贵重物品的皮箱忘在了出租车后备箱里。她立即返回天津站寻找,可由于没开发票,也没记车牌号,寻找困难。在现场的海河公司工作人员周智勇留下了失主的联系电话,让她先回家休息。
10月1日一早,联众出租和平分部的哥张雅森出车前收拾出租车卫生时,在后备箱里发现了这个大皮箱,担心失主着急,他放弃运营,驱车来到分部上交失物。分部值班领导王允新立即与失主取得了联系,张雅森迅速开车,很快就将大皮箱送还到石女士手中。此时,时针刚刚指向9点33分。
2、事例二
我们小区的王爷爷最了不起。王爷爷今年84岁了,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满头的银发和那微笑成了他的特征,有点驼背的他干起事来却一点也不含糊。走起路来那精神抖擞的样子一点都不显得他已是不惑之年。
星期六下午,烈日当空。我读完书乘着车回家,车刚到站,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我眼前闪动。这不是王爷爷吗?他左手拎着一个涂料桶,右手拿着一把大刷子,脚边放着垃圾桶和铲子。我快速来到王爷爷身旁,“王爷爷!”我亲切着叫道。“呦,是你啊!你来干什么呀?”王爷爷关心地问道。“我读完书乘车回家。”
我回答道,“您又来美化环境啦?”“也不算是美化环境,你看,这墙上的小广告太多,有碍市容。一来,亚运会还有一年半就开幕了,外国人到了我们广东省,说小了大都市佛山会让外国人眼中大跌眼镜,是个布满千疮百孔的佛山,说大了中国的国际声望也会由此下跌;二来,这些广告多数是骗人钱财的,有些江湖郎中不但骗人钱财,还胡乱医治,把别人的生命忽视当儿戏。”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得到的比付出的多得多,王爷爷焕发了我为亚运作贡献的热情。
3、事例三
一年前,5.12汶川大地震间我在新闻报道里看到一件这样的事:
一位乞讨过日子的老人在早上捐了5元钱,过了中午又捐了100元,捐款人员问他为什么捐这么多,老人回答:“因为那里的人生活比我还惨,上午只有5元整的,其它全是一角两角、一元的和5角的,不好意思拿出来,中午又去讨了点,再到银行换成一张100元钱。”
有的经常路过这儿的人说:“他每天讨来钱都不是去吃好吃的,每次捐款都比那些每天讨来都去吃好吃的人捐的多了足足好几倍。”老人说:“虽然每天生活困难点,但这钱对于他们来说比我还重要,我的一分钱对灾民来说就是几十元。”说着又从兜里掏了一下,掏了1角硬币放到捐款箱内,走时还说:“我这也是让大家对灾民多捐点。”然后就拿起破碗走了。后面捐款的不是生活好的,就是一些乞讨为生的老人。这些老人捐了许多1角1角和1元1元的钱共有50。4元放到了捐款箱内。
说着又从兜里掏了一下,掏了1角硬币放到捐款箱内,走时还说:“我这也是让大家对灾民多捐点。”然后就拿起破碗走了。后面捐款的不是生活好的,就是一些乞讨为生的老人。这些老人捐了许多1角1角和1元1元的钱共有50。4元放到了捐款箱内。
4、事例四
顺德好人:孔昭杰——六旬老汉勇救5名落水儿童。
虽然年过六旬,孔昭杰却有着年轻人不能比拟的好身板,这也是老汉平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在2007年的某一天,老汉正是用自己的这副好身板救起了5名落水儿童。
2007年5月3日下午,65岁的勒流上涌村民孔老汉像往常一样,在村边的瓜菜地里耕作。“救命,救命!”突然传来小孩的呼喊声,孔老汉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循声望去,发现不远处有小孩掉进鱼塘里。一个小男孩上半身露出水面,拼命喊着“救命”。另外还有一个约八岁大的小女孩惊恐地两手扒着男孩的肩头,身体不停在颤抖。水面不时泛起阵阵波纹,水下似有划动的痕迹,时有水泡浮起,看样子还有小孩在水里挣扎。
孔老汉二话没说,连衣服也没顾得上脱,就“扑通”一声跳进水里,朝着有水划动的地方奋力游去。他左右开工,双手迅速把沉入水里的几个小孩拽起,一个接一个地托上岸。最终,5名落水小孩在老汉和随后赶来的民警的救护下全部脱险。此时的老汉全身早已湿透,体力也完全透支,但是不等孩子的家长们来道谢,他便默默地离开了现场。
5、事例五
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兰姨的儿子,紧紧握住梁书记的手,感动地说:“梁书记,请你一下一个叫阿田的居家养老服务员,我要她救了我妈妈的命,如果不是她,我妈妈已经不在了,居家养老服务就是好……”。
那天下午,居家养老服务员袁顺田同志在兰姨家搞清洁卫生,突然看见兰姨口吐大量鲜血横倒在椅子上,袁顺田同志本能地申手去抓台面上的固定电话求救,但兰姨肥胖巨大的身体刚好挡住了固定电话。在这个时候,袁顺田同志临危不乱,一心想着迅速救人,为了争取时间,她一边用自己的手机呼叫120救护车,一边向距离兰姨最近的女婿单位跑去求救,在同一时间,救护车和兰姨的女婿一齐来到兰姨家,迅速将半昏迷状态的兰姨送往医院抢救。
因为袁顺田同志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处事果断,为抢救赢来了时间,使兰姨得到及时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还有一次,是在今年3月初的一天,袁顺田同志和往常一样到兰姨家搞清洁卫生,刚到不久,突然听见厨房传来“砰”的一声响,随着响声一看,只见煤气炉周围一团大火,袁顺田同志临危不惧,立即冲上前把煤气瓶关上,并迅速灭了火,避免了一场火灾的发生。这两件事故,如果不是有服务员在场,临危不惧,遇事不乱的话,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第十人民医院隔离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槐律网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